博朵瓦云:「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闍黎嚮尊滾既無多聞復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悉能獲益。嚀敦全無善說,雖說施願,唯作是念,今此大眾,皆未解此,餘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 博朵瓦說:「戒、定、慧三學、通達真實性及悲憫心,這五點是主要須具備的功德。我的老師嚮尊滾既沒有多聞(教富饒),也無法忍受一再說法產生的辛勞(遠離厭患),就算是應酬答謝的話都不擅長,但是他具備前面五種功德的緣故,不論是誰跟著他學習都能夠獲得饒益。嚀敦完全不擅長講說,即使是進行迴向祝福,大家心裡都會想:完全聽不懂在說什麼阿,除此之外什麼都不知道。但由於具備前五種功德,因此誰親近他都能獲益。」 如是若於諸所學處不樂修行,唯讚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為善知識。宛如有人讚美栴檀,謀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栴檀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實無。」此全無義唯虛言故。《三摩地王經》云:「末世諸苾芻,多是無律儀,希欲求多聞,唯讚美 尸羅,然不求 尸羅。」於定、慧、解脫三種,亦如是說。 如果,對於應行持的戒律(或法類)不歡喜、不勤奮地修行,只會讚歎修行內涵有種種美譽或稱揚其功德,並藉此來謀求自己的生計,這樣的人是不適合做為善知識的。就好像有人依靠讚美栴檀這種珍貴稀有的檀香來謀生,當有人想要這上妙的檀香而詢問他:「你有這種檀香嗎?」他回答:「我其實沒有。」他所說讚美檀香之類的話全都沒有意義,只是空話而已。《三摩地王經》說:「末法時代的出家人,有許多是不具備戒律的,希欲追求多聞,只是讚歎戒律,卻不希求行持戒律。」在禪定、般若智慧和解脫三方面,也是這樣的情況。 次云:「如一類士夫,稱揚栴檀德,謂栴檀如此,香相極可愛。次有諸餘人,問如所稱讚,栴檀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云:我是稱讚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以讚戒活命,彼等無尸羅。」所餘三種亦如是說故。 之後接著又說:「比如有人稱讚宣揚栴檀香的好處,說栴檀香是如此地香氣怡人令人喜愛。於是有些人就問:『你講栴檀多麼的好,是不是你擁有一些栴檀呢?』他們問完後,此人回答他們說:『我稱揚讚歎栴檀香是為了求自己活命,不是我擁有栴檀。』同樣地,在末世時出現許多不精勤行持學處,而是依靠讚歎戒律來謀生的修行人,他們並不具足自己所宣揚的戒律。」在其餘的定、慧、解脫三方面,也有同樣的敘述。 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能成辦解脫的善知識,就是成佛的根本。所以有心想要依止上師的修行者,應該了解知曉上述種種德相,並且努力追尋希求具備這些條件的師長。而想要成為被學習者依止的人,也應該知曉這些條件,勤奮不懈地具備圓滿這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