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識之相;二、能依學者之相;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四、依止勝利;五、未依過患;六、攝彼等義。今初 因此,依止善知識的軌理分為六科:一、所要依止的善知識具足什麼條件;二、想要依止善知識學習的弟子所需具備的條件;三、應該如何依止善知識(的方法);四、依止的利益;五、不依止的過患;六、總攝上述的義理。 第一科(所要依止的善知識具足什麼條件)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 整個聖教,在佛的經及菩薩的論等等解釋當中,從各別不同根性的角度,雖然宣說了多種善知識的內涵;然而在本論所指的善知識,要對三士道:人天乘、聲聞乘及菩薩乘,能夠漸漸地引導,最後把他引導到大乘佛道的善知識。 如《經莊嚴論》云:「知識 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 像《經莊嚴論》說:「大乘善知識成就:調伏(戒律)、寂靜(定)、最極寂靜(慧)、功德超勝、具備踴躍利他的精勤、多聞飽學經論、透徹地通達實性、能夠善巧宣說法義、悲憫的本性、斷除厭煩,應當依止這樣的師長。」學的人必須依止具備以上十種條件的善知識。 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這裡再說一下,自己尚未調伏而想調伏他人,是絕無可能,因此能調伏他人的師長,首先必須調伏自己的心續。那麼,這個善知識是怎樣用功調伏自己呢?如果是隨他相宜的多少修行一下,是有一點功夫的,但在佛法當中,不算,是不真實的內證功德,完全沒有益處。因此,必須是一種符順整體佛教次第的調心方法,這必然是珍貴的戒、定、慧三學,因此論典提到調伏等三種條件。 其中調伏者,謂尸羅學。《別解脫》云:「心馬常馳奔,恆勵終難制,百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調所化銜。」如調馬師,以上利銜調悷馬,根如悷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之。學習尸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作品。 (十法知識) 其中的調伏,是指戒學。《別解脫經》提到:「我們的心就像常常奔馳的烈馬,一直勤加驅策也難以駕馭,能令心馬調順的百根鋒利鐵釘口銜,便是此『別解脫戒』。」又如《分辨教》說:「這是調伏桀驁不馴的所化機的口銜。」就像馴馬師,用最精良的口銜調伏烈馬;同樣地,六根如同烈馬,隨著顛倒境界而轉,如果六根追逐趣向不應做的行為時,應該予以制伏。學習戒律的目的是要調伏心馬,用種種的方式、非常努力地制伏自己的心,讓它趣向戒律中所指示、應行的方向。 寂靜者,如是於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所有定學。 寂靜就是定學,由於前面戒學,曉得什麼是善妙的行為,(過去不習慣做,)現在要努力去作;什麼是不該作的惡行,(以前很喜歡作,)現在要遮止不要作,因為依止正念正知的緣故,令心生起內在寧靜安住的定學。 近寂靜者,依心堪能 奢摩他故,觀擇真義發起慧學。 極寂靜,得到定之後,心是能隨自己所欲而轉,是自己能控制的,此時才能觀察抉擇真實義以生起慧學。 如是唯具調伏相續,三學證德,猶非完足,尚須成就聖教功德。 如果僅是具備調伏自心相續的戒、定、慧三學內證功德,仍有所不足,還要具足教典方面(教正法)的功德。 言教富者,謂於三藏等,成就多聞。善知識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謂是須一,若講說時,能令發生無量知解。若行持時,於後聖教,能成何益,當時能有何種義利。」 此處所說的「教富」——飽學經論,是指在三藏典籍,經、律、論等方面具足多聞。善知識種敦巴尊者說:「作為大乘師長,必須是一個在宣說時,能啟發聽眾無量的理解;當他行持時,對佛教的未來,能有什麼利益;當前能產生何種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