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作是云,若入波羅蜜多大乘,雖須劣乘法藏所說諸道,然於趣入金剛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諸道非為共同,道不順故。此極非理,以度彼岸道之體性悉皆攝入,意樂謂於菩提發心,行謂修學六到彼岸,是則一切定應習近,如《勝金剛頂》云:「縱為活命故,不應捨覺心。」又云:「六度彼岸行,畢竟不應捨。」又餘咒教,宣說非一。 假使有人提出:「如果是進顯教波羅蜜多大乘的話,的確需要小乘法藏所說的眾多道;但是對於進入密宗金剛乘的行者而言, 顯教波羅蜜多乘的眾多道則不是共通的道,因為道並不相順的緣故。」 這種說法非常不合理!因為波羅蜜多道的體性,全都可以歸納為意樂 – 發菩提心,以及行持 – 修學 六波羅蜜多 兩方面,面這一切都是一定要學習修持的法門。如同《勝金剛頂》中:說「縱使為了活命的緣故,也不應該捨棄菩提心。」 又說 : 「六度的行持,始終都不應棄捨。」在其他許多密咒教典當中,也都宣說這個內涵。 眾多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時,亦多說須受共不共二種律儀。共者,即是菩薩律儀。受律儀者,即是受學三聚戒等菩薩學處。除發心已,如其誓受學所學處而修學外,雖於波羅蜜多乘中,亦無餘道故。又《金剛空行》及《三補止》、《金剛頂》中,受阿彌陀三昧耶時,悉作是云:「無餘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受咒律儀須誓受故,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分,即執一切猶如寒熱遍相違者,是顯自智極粗淺耳。 在趣入無上瑜伽部壇城的許多時候,也都說到必須要受取共通與不共 通兩種律儀就是菩薩律儀。所謂受持律儀,就是受學這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菩薩學處。所以除了在發菩提心之後依著發誓受學的學處而進行修學以外,在顯教波羅蜜多乘中,也沒有其他的道。另外,《金剛空行》及《三補止》、《金剛頂》等密續中,在受阿彌陀部的三昧耶戒時,都這麼提到:「要一無遺漏地受持外乘(事部、行部); 密乘(瑜伽及無上瑜伽二部;波羅蜜多乘),這三乘的正妙法。」上述內涵在受密宗戒的時候,都必須要發誓受持。如果因為看到顯密之中有少許開遮不同的差別,便固執地認定一切顯密教法就像”冷”與”熱”一般互相違背,這顯然是自己的智力極為粗淺! 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之外,諸正至言極隨順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須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種類。波羅蜜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來現在佛,共道是此度非餘。」是趣佛陀道之棟梁,故不應捨,金剛乘中亦多說此,故是經續二所共道。若於其上更加密咒諸不共道,灌頂三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故能速疾趣至佛陀。若棄共道,是大錯謬。若未獲得如是知解,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便謗諸餘,特於上乘若得發起一似勝解,如其次第遂謗棄捨下乘法藏諸度彼岸,即於咒中亦當謗捨下三部等,則當集成極相係屬,甚易生起尤重異熟毀謗正法深厚業障。其中根據至下當說。 如上所述,除了少數特殊的開遮之外,佛陀的言教都是非常相順不矛盾的。所以像三乘或者五道,要進入其中更高的位階,就必須具備下下的乘與道的功德種類。波羅蜜多道,就如同《般若經》中所說:「所有過去、未來、現在的諸佛共同道路,是此波羅蜜多道,而不是其他道」,好比是往趣成佛之道的主幹,所以不應該棄捨。金剛乘中也多次講到這點,所以波羅蜜多道是顯密二者共通之道。在這基礎上,如果再加上密咒的不共道 – 灌頂、三昧耶、律儀、生起和圓滿二種次第及其相關的法類,才能快速到達佛位;如果棄捨共道,是極大的錯誤。 假如沒有獲得這樣的領悟,對於每一種法各別產生一種似是而非的理解, 就會毀謗其他的法。特別是對於上乘如果發起一種似是而非的信解 ,就會依序棄捨小乘法藏、顯教波羅蜜多乘;就算在密乘中,也會棄捨下三部等。那麼,就會造下與這樣的惡行緊密相關、容易生起,並且異熟極其沉重的深厚 謗法業障,相關的依據將在下文說明。 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皆是一 數取趣 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諸現未能實進止者,亦不應以自未能趣而為因相,即便棄捨。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遂於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學。善知識敦巴仁波卿亦云:「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者,謂我師長。」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由是因緣,以此教授能攝經咒一切扼要,於一補特伽羅成佛道中而正引導,故此具足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因此應當依止勝妙的依估,從而堅固地確定認知「一切佛語都是幫助一位有情成佛的因緣條件」的內涵。對於現在就能修持的內容,便進行修持;其他未能在當下就進行取捨修持的內容,也不可因為自己還不能實踐就棄之不顧, 反而應該思惟:「什麼時候才能對這些法義直接取捨修持呢?」而去成 辦其因 – 累積資糧、淨除罪障、廣發正願。在這般努力下,不用經過很久的時問,智慧的能力便會漸漸增進,所有法義都將能夠修學。 善知識敦巴仁波切提到 :「能通曉如何以四方道,收攝一切教法,這樣的人, 即是我的師長。」這番話非常值得探究。 由此可見,本教授能夠將所有顯密奧義,都歸結成一位 補特伽羅 的成佛之道,從而引導後進的學人。因此本教授確實具備能令學人通達一切教授互不相違的殊勝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