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何意樂加行而說中,其意樂者,謂應安住《海慧問經》所說五想;謂於自所應起醫想,於法起藥想,於聞法者起病人想,於如來所起善士想,於正法理起久住想,及於徒眾修習慈心。 說法軌理的第三科:以什麼樣的動機及行為進行宣說,其中動機的部分,應該心懷《海慧請問經》中所說的五種想;即對自身生起醫師之想、對正法生起良藥之想、對聞法者生起病患之想、對如來生起勝妙士夫之想、對於正法的內涵生起久住之想;並且對弟子們、來聞法的有情修習慈心。 應斷恐他高勝嫉妒,推延懈怠,數數宣說所生疲厭,讚自功德、舉他過失,於法慳悋,顧著財物謂衣食等。應作是念:為令自他得成佛故,說法功德即是我之安樂資具。 應該要斷除、遮止的意樂有:擔心他人勝過自己的忌妒、推遲拖延的懈怠、因為一再重複的宣說所引起的疲倦厭煩、稱讚自己的功德或舉發他人的過失、對於正法慳吝而不願宣講、顧戀貪著衣食等財物。應當這樣思惟:「為了使自己和他人都獲得佛果位而說法,說法的殊勝功德就是讓我獲得安樂的資糧!」 其加行者,謂先沐浴,具足潔淨,著鮮淨服,於其清潔悅意處所,坐於座已,若能誦持伏魔真言,《海慧經》說則其周匝百 踰繕那 ,魔羅及其魔眾諸天所不能至,縱使其來亦不能障,故應誦咒。 行為的部分,說法前要事先沐浴、維持清潔、穿著乾淨的衣服,在潔淨舒適的處所中,端坐於法座上後,如果能誦念〈伏魔真言〉,《海慧請問經》記載道:在方圓一百 踰繕那 的範圍內,諸魔及魔族天眾都無法進入;縱使進入,也不能造作任何障難,所以應當誦咒。 次以舒顏,具足審定義理所有喻因至教而為宣說。《妙法白蓮經》云:「智者常應無嫉妒,說具眾義和美言,復應遠離諸懈怠,不應起發厭患想。 接著應當神采奕奕地,運用能令聽者容易領悟義理的方式——包含譬喻、正因以及經教,而進行講說。《妙法蓮華經》云:「智者(說法師)應該恆時不懷忌妒,宣說具種種義涵的優美法語。再者應該完全摒除怠惰,不應生起厭煩之想。 智者應離一切慼,應於徒眾修慈力,晝夜善修最勝法,智以 俱胝 阿庾 喻,令眾愛樂生歡喜。 智者(說法師)應該遠離一切令人不歡喜的行為;應該對聽法弟子、大眾修習慈力。白天晚上都精勤地修持最超勝的正法。智者(說法師)應該以千億種譬喻來宣說法義,使大眾愛樂正法,心生歡喜。 於彼終無少希欲,亦不思欲諸飲食,噉嚼衣服及臥具,法衣病緣醫藥等,於諸徒眾悉無求。 說法時永遠不起絲毫貪求利養恭敬的心思,也絲毫不貪求飲食等佳餚、衣飾以及臥具、法衣、諸多能治病的醫藥等等,對弟子大眾絲毫沒有索取需求。 餘則智者恆願自及諸有情當成佛。為利世故而說法,思彼即我安樂具。」 除了以上所說的應行應止外,智者恆常希願:自己和一切有情都能成就佛果。是為了利益世間而說法,而以清淨意樂說法的功德,就是我所有的安樂的資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