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說法軌理分四:一、思惟說法所有勝利,二、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三、以何意樂加行而說,四、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今初 甲三(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下的第二科、說法軌理,又分為四科:一、思惟說法的殊勝利益;二、恭敬侍奉導師世尊及正法;三、以什麼樣的動機及行為進行宣說;四、對什麼樣的對象應該宣說與什麼對象不應宣說的差別。以下解釋第一科:思惟說法所有勝利 若不顧慮利養恭敬名等染事,而說法者勝利極大。《勸發增上意樂》中云:「慈氏,無染法施,謂不希欲利養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種是其勝利。何等二十?謂成就念、成就勝慧、成就覺慧、成就堅固、成就智慧、隨順證達出世間慧、貪欲微劣、瞋恚微劣、愚癡微劣、魔羅於彼不能得便、諸佛世尊而為護念、諸非人等於彼守護、諸天於彼助發威德、諸怨敵等不能得便、其諸親愛終不破離、言教威重、其人當得無所怖畏、得多喜悅、智者稱讚、其行法施是所堪念。」於眾經中所說勝利,皆應至心發起勝解。其中成就堅固者,新譯《集學論》中譯為成就勝解,諸故譯中譯為成就勇進。 毫不在意厚利、美名及恭敬等而宣說正法,功德極大。《勸發增上意樂》中提到:「佛陀對彌勒菩薩說:慈氏!沒有雜染的法施,就是不追求財利、恭敬,而行法布施,這二十種是無雜染法施的功德。哪二十種呢?一、具足聞慧正念;二、具足修所成慧的殊勝慧;三、具足思所成慧的覺慧;四、具足堅固的勝解信心;五、具足資糧道和加行道所攝的世間智慧;六、能隨順證得見道和修道所攝的出世間智慧;七、貪欲漸趨輕微;八、瞋恚漸趨輕微;九、愚痴漸趨輕微;十、魔眷對無機可乘,不能障礙或傷害此人;十一、諸佛世尊都會護念;十二、眾多守護善法的人、非人等,都會前來守護;十三、眾多天神都會助長其威德;十四、一切怨親仇敵(外指仇敵,內指煩惱)都無法損害此人;十五、和親友們相互信任,不遭破離;十六、發言深具威信;十七、此人能坦然無畏;十八、心中越發喜悅;十九、智者稱讚他的功德;二十、此人所作法施都會以被人憶念。」對眾多經典中所描述的利益,應當從內心深處生起堅定不疑的信解。文中「成就堅固」一詞,在《集學論》的新譯本中翻成「成就勝解」,某些舊譯本則翻成「成就勇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