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證德事理者,總佛一切教法聖教,三藏寶攝,故證聖教亦須攝入三學寶中。其中戒學,至言及釋數數讚為定慧學等,一切功德之所依處。故須先具戒學增上諸證功德。

針對內證功德的部分,凡是佛陀一切的教正法,都含攝在經律論三藏之中,因此證正法也必需攝入經律論三藏之中。無論在佛經與釋論裡對於戒學都無比讚揚,戒學是定學與慧學的一切功德的基礎,所以必需增長戒學功德。

其中分三:1.成就最勝別解脫律儀事理者,如《讚》中云:「尊入聲聞乘門已,護戒如氂牛愛尾,具妙梵行苾芻,持律上座我敬禮。」謂其正受圓滿苾芻諸律儀已,如愛尾牛,若尾一縷掛著於樹,雖見獵士將離其命,寧捨其命護尾不斷。如是雖於一輕學處,尚寧捨命防護不犯,況其所受重大學處,是故成大持律上座。

其中分三項 : 1.成就最殊勝 別解脫律儀 ,八十讚中提到 : 「尊者進入聲聞乘門之後,就像氂牛疼愛尾巴一樣持守戒律,我禮敬具足妙善修行成就的修行人,這樣的持戒具足功德的上座。」尊者受比丘戒後,就像愛尾的氂牛一樣,如將尾巴掛在樹上,雖然見到獵人要取其性命,寧可捨他的命也要保護他的尾巴。對於一個微細的戒律學處,尚寧可捨命防護不犯戒,更何況違犯重大戒律學處,所以是一個重大的持戒上座。

此段提到尊者入聲聞乘門之意是說明 : 尊者求受小乘傳規的別解脫戒,而非指尊者證得聲聞乘,成為小乘行者。

2.成就菩薩律儀者,如《讚》中云:「尊入度彼岸門已,增上意樂善清淨,覺心不捨諸眾生,具慧大悲我敬禮。」總具修習慈悲為本,菩提之心眾多教授,特依金洲大師,多時修習至尊慈氏及妙音尊傳授無著及寂靜天最勝教授。如《讚》中云:「能捨自利以利他,為勝是即我師尊。」謂心發起愛他勝自菩提之心,以此願心所引行心,受學菩薩廣大妙行,學受隨行所有學處,行賢妙故,能不違越諸勝者子所有制限。

2.成就最殊勝菩薩律儀,八十讚中提到 : 「尊者進入度彼岸乘門之後,增上意樂非常清淨,心懷菩提心不捨棄任何眾生,具足妙慧及大悲心,我向這樣的尊者敬禮。」尊者長時間修習以慈悲心為本的菩提心教授,特別是依止 金洲大師 ,長時修習從至尊彌勒及文殊分別傳與無著和寂天菩薩的最殊勝教授。如《八十讚》中提到 : 「能夠捨棄自利而精勤的利他,他就是我的上師。」尊者的內心中發起了愛他勝己的菩提心,並且以此願心引發行心,決定受學菩薩的宏偉妙行,並學習受完菩薩律儀後,應當行持的所有學處,行儀賢善,因此佛子所應遵循的佛制的界限,都絲毫不逾越。

3.成就金剛乘律儀者,如《讚》中云:「尊入金剛乘門已,自見天具金剛心,瑜伽自在獲中者,修密護禁我敬禮。」成就觀見自身即天生起次第,及金剛心圓滿次第三摩地故。總讚為其瑜伽中尊,特讚如理護三昧耶,不越制限。亦如《讚》云︰「由具念正知,不作意非戒,慎念無諂誑,犯罪不染尊。」如是於諸三種律儀淨戒學處,非僅勇受,如其所受隨行防護,不越制限,設少違犯,亦以各各還出儀軌,疾疾令淨。如是淨傳,應知是諸通達聖語扼要智者,所喜愛傳,隨諸正士應當修學。

3.具足金剛乘律儀者,八十讚中提到 : 「您進入到金剛乘門之後,能觀見自身為本尊,並且具足金剛心的瑜伽自在、阿哇都帝巴,修持隱密禁行的尊者,我對您敬禮。」尊者具足觀見自身為本尊的生起次地,以及金剛心圓滿次地三摩地。所以不僅總體讚嘆尊者為瑜伽師之首更特別讚嘆尊者如理守護三昧耶戒,不逾越限制的行誼。八十讚中提到 : 「由於具足正知正念,因此不作意不符合戒律的事,持念不放逸、無有諂狂,您絲毫不沾染任何墮罪。」如此不僅僅是勇於受取三種律儀淨戒學處而已,更是依循著所受律儀的防護,不逾越佛制的界限。假使少許的違犯,也以各自的還淨儀軌迅速還淨。應當曉得,像這樣的行誼,是能讓通達佛語扼要的智者們心生喜愛的傳記,應該追隨聖賢們的腳步而效學啊 !

此處原文 獲中者 藏文翻譯為「 阿哇都帝巴 」 : 非指阿底峽尊者的師長「 阿哇都帝巴 」,此中解釋有二,如月格西認為此為阿哇都帝巴指住於中道者,此處是指讚嘆尊者修持密法可以不墮二邊,住於中道。哈爾瓦﹒嘉木樣﹒洛周仁波切認為此處的中指中脈,修習圓滿次地而淨化中脈者。資料來源 :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福智文化出版

成就定學分二:共者謂由奢摩他門,得堪能心。不共定學者,謂具極穩生起次第。此復三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爾時遙聞飛行國中諸空行母謳歌之聲,心中亦有所憶持者。

成就定學分兩部份 : 共通的禪定功德,是透過奢摩他,讓心可以自主運作;不共通的部份,是具極穩定的生起次第。尊者曾在三年或六年中修持明禁行,當時遙聞飛行國中諸空行母的歌聲,心中可以憶持。

成就慧學中,共者謂得 止觀雙運毗缽舍那三摩地 。不共者,謂得 圓滿次第 殊勝三摩地。如《讚》中云:「如密咒乘教,顯是加行道。」

成就慧學中,共通的部分是得到止觀雙運毘缽舍那的三摩地,不共通的慧學,是得到 圓滿次第 的殊勝三摩地。八十讚中提到 : 「以密咒乘的教典來看,尊者顯然相當於加行道行者。」

此處「共」:此指顯密教法都共同有的功德 。「不共」:指密續教法獨有。另外「如密咒乘教,顯是加行道。」由於密教經典未說明顯教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因此只能將密法五次第與顯教五道對照,此段不能斷言尊者是加行道者,只能理解為以密教經典來看相當於加行道行者。 可參考詞條【圓滿次第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