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聲明 廣論學習網成立的初衷,是為了推廣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本重量級的佛教論典。誠然,市面上已有出現許多廣論的白話著作,但因為廣論由藏文翻譯而來,而各大善知識們為了翻譯的嚴謹度,盡量保持原文的結構以及專有名詞的獨特性。正因如此,對於現代的初學者,尤其是尚未接觸過佛法的人們難以閱讀。 廣論學習網的定位,是用極為淺白的語體來翻譯菩提道次第廣論,用意是希望在降低閱讀的難度後,能吸引更多的群眾來與我們一起研讀、修持佛陀的偉大智慧。但是,對於啟發興趣後,想要更加深入精進的學人們,即使會提升閱讀理解的難度,我們還是呼籲要研讀更加嚴謹,由祖師與諸善知識出版的校註版本(這裡推薦福智文化出版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也可以參加福智佛教基金會廣論研討班),至於為何廣論在譯成漢文後依舊如此艱難,並不是因為翻譯大德們的文采不好,其中原因,要從五失本三不易講起。 【譯經兩難:什麼是五失本三不易?】 歷史上針對佛教經典翻譯工作的論述,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道安法師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了。所謂的五失本,意思就是當佛經由梵文翻譯成漢文時,容易因為五種原因使得譯本失去原意。那麼是哪五種原因呢? 1.梵文的文法很多倒句,譯成漢文,語法結構改變會失去原意 2.梵文重質樸、漢文喜修飾,增減之間會失去本意 3.梵文佛經多有反覆詠嘆,再三叮嚀之語,漢文刪之,有失本意 4.梵文佛經經常先以散文開頭,再用詩句概括總結,翻譯時會刪除意思重複的段落,也會失去本意。 5.梵文佛經在敘述完某件事時,在要述說接下來的事情前,又會把前述事件再重複一次,翻譯時刪除這些,會偏離原意。 三不易則是指在翻譯上會遇到的三種困難,是哪三種呢? 1.經典是佛在不同的時代說的、有時空背景。古今之間有許多觀念、甚至是名詞的意義都不同,要轉換成現代人的易懂的文法又不失原意,非常不容易。 2.佛陀無上正等智慧,凡夫俗子難以領會,翻譯要讓資質不同的人都能同時理解,非常不容易。 3.阿難還在世時,紀錄佛典尚且需要五百大阿羅漢重複討論校對;即使是擁有大智慧的善知識尚且如此謹慎,今日譯者要體會他們的境界,使譯文意境相符,非常不容易。 各位有注意到嗎?五失本中一直提到的相似點,就是刪除重複的部分。可能諸位會想,刪除重複的部分使得文章更加簡潔流暢有何不妥?但這是有原因的。古時紙張珍貴,尤其在偏遠之地、又或逢饑荒戰亂時更是奢侈品,因此很多經典多以口語流傳,而重複的部分,就是佛菩薩、或是前輩大德們慈悲給的提醒,如同現代上課用螢光筆劃重點,告訴學子們:「這段非常重要,是關鍵之處,莫以等閒視之阿!」 三不易則是佛教文獻有大量專有名詞的原因。像是菩提、涅槃這些字彙,並不是古人刻意的咬文嚼字、故作姿態。而是若是以漢文既有名詞替代,並不能表現出原意,是對翻譯工作慎重且負責任的表現。 道安法師注意到這些缺失,因此主張佛經翻譯應該力求質樸,不要輕易刪減,而這珍貴的傳承,就是後世祖師大德以漢文翻譯經典時秉持的主要精神,但這個堅持也造成了漢文譯本依然有閱讀上的難度。 【廣論白話工作的相似障礙:從藏文到漢文、從漢文到白話】 廣論學習網也在意料之內、遇到了同樣無法兩全的情況。 本網站抱持著讓初學者、未接觸過佛法的群眾易於入門廣論的目標成立,因此在白話文的部份為了讓文體更加通順流暢進使群眾更容易閱讀、理解,在盡力保持文體結構不變的前提下有稍做增減,然而,誠恐遺漏祖師密意而耽誤眾生慧命,若與宗喀巴大師、廣論有緣,欲持續勇猛精進者,請務必以師長們編纂的白話校註版本作為主要課本。 佛法廣博精深,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人身難得,慎之、慎之! 廣論學習網全體團隊成員合十